-
如果要给刚刚过去的2014年总结几个财经关键词,互联网必定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。这个曾经被视作边缘性的新型产业,在它20岁之际,正如一个年轻人爆发出惊人能量,颠覆着我们早已熟知的商界规则。从高大上的房地产、金融业、通信业,到接地气的零售业、文化娱乐业、旅游业,似乎都在被互联网“染指”甚至 “侵蚀”。
与之相应的是,市场对于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的极速膨胀。来自智联招聘的《就业信心指数2014年四季度分析报告》显示,2014年第四季度IT/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增幅达到62%,领跑大盘各行业平均增幅37%。而第一季度这一增幅仅为21%。同时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通信/电信行业,人才需求也从第一季度的15%飙升到第四季度的54%,仅次于IT/互联网。据统计,2014年一共有15家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。其中以创下最大IPO的阿里巴巴为盛,融资规模超过250亿美元。在2014年,大的互联网公司不断把触角伸向其他领域,如在线教育、远程医疗、移动支付。而在这些领域内,也有很多创业者凭借互联网的东风干的风生水起。尤其是O2O市场在2014年彻底爆发,零售O2O、服务O2O、社区O2O、汽车O2O等领域均出现了不少创业明星。被互联网“侵蚀”的还有金融领域。凭借2013年传统金融的触角持续扩张,和新崛起的互联网金融涌现,使得在2014年开年便保持在48%的高位。然而在接下来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,却有回落趋势,分别为37%和25%。但随着第四季度金融行业政策松绑,资本市场出现新一轮牛市行情,加上民营银行入市开门的政策利好、针对P2P领域监管力度和法规的完善,使得金融业整体在四季度用人需求方面出现“井喷”——达到48%的增幅。在2014年表现最糟糕的莫过于房地产。中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变化,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房地产的“黄金时代”已经结束。虽然二季度以来各地方政府虽陆续出台救市政策:公积金贷款政策调整、发布购房落户政策、甚至一些地区的限购政策全面退出,但依然无法改变开年以来市场成交的持续走冷态势。市场行情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就业人才需求,前三季度中,唯有第一季度企业的人才需求跑赢大盘,三季度是人才供需旺季,但房地产业人才需求只有8%,远远低于23%的全国平均增幅。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第四季度整体人才需求攀升到最高点,而房地产业只有6%的增长。尽管二三线城市是亮点,12%的增幅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行业士气,但新一线城市-12%的增长令全行业都难以兴奋。事实上,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,从2003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2013年达到行业的高位顶点,地产行业的发展一直都不平稳。1-10月份全国总开发投 资77,220亿元,新开发增速大幅放缓;投资及购地同比提高,增速回落。销售端呈下降趋势,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.8%。这其中,住宅销售面积下降 9.5%,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9.9%,唯独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8.2%。而东部地区面积销售额双下降,这与东部本身的体量直接相关。从全年来看,2014年智联招聘全站在线职位数同比2013年四季度增长37%,环比增幅高于三季度的23%。这表明经济下行未对整体就业产生明显下拉作用,从而为经济结构调整预留了充足的空间,也表明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的紧迫性不足。趋势展望在2014年里,李克强总理不止在一个场合提到“草根创业”。推动创业与创新,成为结构调整的最佳路径。正如在《李克强的2015:让民间创业创新颠覆经济毒瘤》中提到的——目前中国围绕着互联网的创业,已经不仅仅是一些技术极客和风险资本的游戏,而是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。政府的意思,是把互联网管起来,并且要为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。与那些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相比,以互联网为主的新技术带来深刻变化,让政府不得不接受这一经济的新常态:“新兴产业、服务业、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,生产小型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。”大量涌现的创业公司,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除了活跃的天使与风险资本之外,还需要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服务,因为单位贷款额的服务成本很高,只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。由此预见,互联网金融还将得到长足发展,另外还将可能倒逼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,为实体经济、小微企业、创业公司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。产业布局调整升级,金融业将助推就业增长。中国经济发展步入“新常态”后,动力正在从传统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。目前中国的服务业比重刚刚超过工业,而随着大部分低附加值工业数量减少,未来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,又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增长速度最快,尤其是在中部二三线城市,市场潜力相当大。 -
前一条:回顾2014必须说的关键词:移动互联 微信 电商
后一条:Andriod市场空间仍然很大